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火狐体育网址:院士报告厅|吴硕贤:建筑规划设计如何做到低碳和人性关怀

时间:2024-05-12 07:32:47   来源:火狐直播平台   作者:火狐体育网址


  本文系由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博研商学院、深圳企联联合深圳市绿色建筑协会、深圳市注册建筑师协会、深圳市房地产协会等共同主办的“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第八期内容。11月11日,著名建筑技术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硕贤做客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围绕“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声与光”发表演讲。

  先从能源来谈,近年来我们国家发展了很多核电,但是核电占能源的比例不到5%。而我们建筑的运行能耗——也就是我们平常的空调、采暖这些,日常运行能耗就占到25%,跟核电的比例一对比,就知道建筑的能耗很高。而且建筑能耗不光是运行能耗,还包括建筑材料本身及其运输等等,综合来看可能占到半壁江山。

  我们知道建筑上的一砖一瓦、一铁一石都是能源的固化物,生产和制作过程中都要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比如,每生产1千克水泥要排放出0.8千克二氧化碳,每生产1千克钢会排放出2.23千克二氧化碳。每生产1平方米瓷砖会排放7.38千克二氧化碳。所以我们每平方米中等住宅楼所使用建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达到300千克。

  此外,建筑物的建造以及日后的拆除过程中还将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所以建筑本身是资源跟能源的固化物。如果我们要减碳,就要少拆除既有建筑。当然,现在也提倡限高,对高层建筑这些要加以限制。

  跟我们城市规划有关的固碳问题,比如说绿化,树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气候变化委员会认定,森林中每立方米的树木每年可以固定0.95吨的二氧化碳,所以绿化也是减少二氧化碳对策中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其中以生态复层为佳,就是指大小乔木灌木跟花草密植而成的绿化区,二氧化碳的固定量最高达到每平方米1200千克;阔叶大乔木次之,大概达到每平方米900千克;其它乔木再次之,大概是每平方米600千克;而以草坪、草花花土固碳量最低,每平方米只有20千克。我们做城市绿化的时候,要注意乔木跟生态复层,少搞一些草坪花圃这些。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推行绿色建筑可以减少大量碳排放,同时推行绿色建筑还可以提高我们居住的品质,朝着健康居住、健康建筑发展。

  我们不仅推行绿色建筑还要推行绿色社区跟绿色城市,所以我谈的第一点跟规划有关系。

  “大音希声”就是无声音乐中的停顿跟静谧,“大象无形”就是指虚空白,我们在规划中要注意无形的问题。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们不难从音乐这种流动的艺术中希声的重要性直接推及在建筑学与规划学这种空间设计规划的艺术中无形跟留白的重要性。从微观来讲,建筑的“无”就是我们跟实体相对的,这个实体就是墙柱楼板这些,是建筑的空间,这是我们生活的空间、容器,所以高明的建筑师非常注意图底关系,一张建筑的平面图通常用黑颜色或者是蓝颜色标记地基、墙体等实体,称为图,用留白的方法来表现空间称为底。所以高明的建筑师,不仅要设计这些实体,而且要设计空间。

  从中观和宏观来讲,我们在城乡规划中要注重留白的手法,所谓的城市中留白就是要注意留出足够的户外空间和未开发建设的土地和空间,并合理加以分布。这跟作曲家考虑乐谱的休止是同样重要的。所以我们的规划师如果高明,他不仅要规划这些建筑实体、建筑群,还要规划留白留在哪里,留多大,空间的布局是什么样的。这样我们空间的艺术有节奏、有美感。

  这些未开发的空间可以是山峦、河川、湖沼、湿地、池塘,可以是森林、公园、果园、园林等绿地,甚至也可以是田野和农地,它们具备防灾减灾的功能,可以作为城市泄洪储水的区域,可以补充涵养城市的地下水,可以作为灾害发生的避难地。这是我们提倡“海绵城市”的缘由。为什么有些城市一下暴雨就洪涝?这跟留白不够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的绿化本身可以固碳,我们的留白就是要给这些绿化腾出空间。建筑的实体,墙、楼板、柱子,这些都是能源跟资源的固化物,我们对这些建筑的实体要加以控制,非必要不要建得太多,也不要大量拆除。

  这些留白的空间还具备保护环境的功能,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防噪降噪形成安静的区域,防尘净化空气;还具备生态功能,可以作为有利于生物生长和迁徙的处所和廊道,有助于微生物的多样性,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还具备自给自足的功能,能够给城市居民粮食果蔬的必需品,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有输入、有输出,过去城市很多是靠输入维持居民的必需品,输出很多垃圾,现在我们提倡城市做到部分自给自足,生产居民需要的部分果蔬粮食等等。

  同时这些留白给居民提供旅游休闲锻炼身体的处所,以及给青少年提供接触自然的场地和机会。这点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城市青少年很少有接触自然、接触动植物的机会,这对他们人文情感的培养跟扩大知识面很不利。

  有了这些自然空间和未开发的土地,我们的城市将更低碳、更环保、更宜居、更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我曾经去看过西南一所新大学的校区规划,已经建成了,有5千亩土地,看了以后我觉得规划有点问题。因为他把5千亩土地一次性规划,这些建筑星罗棋布摆得满满的,这样户外的空间显得有点扩散,将来可持续发展的余地都没有了。在我看来,他这个建筑群应该比较集中地布局,多一些留白跟空地,将来还可以有二期、三期的发展。所以这个规划思想是要注意留白的问题。

  在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中,将引导人们渐入佳境并使之流连忘返作为重要法则,体现了中国古代重视含蓄内敛的美学追求与传统。

  中国古代的园林,总是在入园部分布置一些较狭窄的空间,作为过渡区或缓冲区,取得欲扬先抑的效果。比如著名的苏州园林拙政园,当年设计本着“凡入门处必小委屈,忌太直”的理念,将入口设计得曲折幽深,这些古典园林的内部设计,也讲求避免观赏者入园后一览无余,将全园的风光尽收眼底,而是通过曲折迂回的观赏路线,利用一些假山、土丘、障壁、花坛或植物起到局部遮挡和屏蔽的作用,让游客渐次观赏到园区各处景点,直到最精华的部分,这就是人们常常说的曲径通幽,达到“山穷水路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我们看到不少广场、户外空间的环境景观设计,有一些为了追求视觉效果,为了追求宏大气派,采取过于曝露、直白的手法,将面积很大的户外公共空间设计得让人一览无余,毫无悬念,这些广场景区的户外公共活动空间,或者以喷泉、或者以大型雕塑作为视觉中心,采取规则的几何图案划分空间,使得视线的穿透性极强,毫无私密性可言。

  由于缺乏引人入胜的设计,令偌大的空间缺乏人气,游客大致浏览便匆匆离去,使空间利用率低下,殊为可惜。我们很提倡“节地”,但是这个不是节地的设计方案,几百亩一览无余,一去几分钟看完了,人们就不愿意在这里逗留。

  我们出于举办群众性集会和大型活动,或者营造庄严纪念性场所的需要,某些广场可以用这样的空间,但是一般的户外活动空间,尤其是园林景区的设计,应该多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以取得让人群能在其中流连忘返作为设计目标。我觉得这跟我们节地也有关系,几百亩地这么没有人气,本身就是空间的浪费。

  三、在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中,除了重视“空间性”设计外,还应注重吸取与实践中国古典园林的“时间性”设计理念

  要注重空间性与时间性两个维度,过去我们规划师和设计师比较重视空间性的设计,往往忽视了时间性的维度,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的设施,不仅要注意空间,还要注意时间的维度,使得处处时时美好,这也是提高景观跟人居环境品质很重要的方面。

  过去古典园林的设计营造就比较重视这两个维度的结合,时间的概念可以划分为各种尺度,例如以一天为周期来划分,可以分为晨昏、旦夕,以一年为周期有春、夏、秋、冬,还可以有更宏观、更微观的尺度,例如关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变化以及关注小时乃至分分秒秒的变化,这种时间性的设计,就是力求使得我们的建筑环境在不同时段都有良好的效果。

  我们还要注意动植物尤其是植物不同季节,或一天中不同时刻产生的香味变化等等,比如在春桃、夏荷、秋桂、冬梅,代表了四季不同的观赏植物的典型,在园林中杂植桃李、荷藻、丹桂、腊梅等植物,或者分区种植这些植物,就形成四季不同的观赏经典。还要天文跟气象变化的因素,掌握他的规律,这些气象的变化有时间性和周期性,跟我们人居环境的设计一样,密切地考虑这些景观的变化。例如康熙所题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里面就有“云帆月舫”“西岭晨霞”“锤峰落照”“南山积雪”“梨花伴月”及“无暑清凉”等等,可以看到四时不同的景观。

  《红楼梦》里面的空间跟时间性的设计是互相的联系和统一,我们观赏景观的时候有一个时间的过程,可以从《红楼梦》十七回的描写看得很清楚,有一个时空的序列,进入园门,里面一带翠嶂,越此,是一段曲径通幽的“羊肠小道”,再过去是“沁芳亭”,然后是“潇湘馆”;再过去是“稻香村”;此后,“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子,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到蔷薇院,傍芭蕉屋里盘旋曲折”,才到“蓼汀花淑”。再过去方是“蘅芜院”及“怡红院”。其它景点的匾额上,题有“梨花春雨”“桐剪秋风”及“荻芦夜雪”等等。在蓼汀花淑景点中,还考虑到暮春花落的特征,注意在花园附近设置溪流,以形成落花流水的景观。在路径的安排上,蜿蜒曲折,形成有前奏、有过渡、有高潮、有收束的空间序列。这种开、承、启、合的空间系列,正对应游览过程的时间性序列,令游人享受到步移景异、渐入佳境和回味无穷的心理效果。

  因为我们作为社会的人有这样一个共性,往往就喜欢看看他人及其活动,有时也乐于作秀,有被他人所观看、所欣赏的意愿。但我们通常的园林书籍在论及景观或景观设计要素时,经常见物不见人,并未明确将人及其活动列入景观及其要素来展开论述。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固然有纯粹的山水风景画,但不少山水画中,也常画有人物。可见,在山水画家心目中,“人物”也不啻是一种景观的元素。例如,隋朝著名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既画出叠翠之青山与融融之湖水,也画有士人策马山径,驻足湖边,仕女泛舟水上等人物形象,顿时使得山水景观生机盎然。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既画出浩淼的水面与孤舟,又画出独钓之钓翁,同样把人物作为景观之要素,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为了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要把人跟他的活动列为重要的要素,设计景观场所、园林场所的时候,要设置供人“作秀”的这些台地、这些场所,还有群众能够观赏的地方,要使得群众能够加入这个活动区。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我们的设计要充分理解人的行为。

  五、应当重视“声景学”的研究,将声景理念与噪声控制相结合,创造良好的人居声环境,营造城乡美丽声景。

  声景、乡景和光景。过去我们对视觉景观比较重视,往往忽视声音的问题。所以,我强调,一定要重视听觉关怀,改善人居声环境的问题。

  声音是非常重要的,声音跟人类最重要的器官有关,一个是口舌作为发音器官,还有我们的耳朵作为听觉信息接收的器官。而且我要强调的是,人类进化有200多万年的历史,实际上作为现代人大概只有不到20万年的历史,人类文字的发明只有5千年的历史,过去我们经常以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史的开始,我觉得这是有问题的。因为在文字发明以前,我们的音乐跟语言就存在很多年了,以万年来计。在没有文字作为信息交流的渠道跟文明传承媒介的时候,我们的声音就是信息交流和文明传承唯一渠道。

  我们的乐器发明得很早,比方说早在新石器时期早期就发明了很多乐器,例如从山西襄汾陶寺北两周农耕文化墓地,出土了龙盘、鼋鼓跟特磬类的礼乐器,在陕西出土的陶瓷号角,在河姆渡出土的管哨角哨,以及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这些都有5千年到9千年的历史了,比文字的发明要早很多。

  另外我们有很多少数民族并没有文字,比如苗族、侗族,还有世界上好多土著民族没有文字,能说他们没有文明吗?他们是靠音乐、靠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跟文化传承,比如侗族的大歌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我这里特别强调,人居的声环境是不是良好安静,跟我们能不能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有非常大的关系。我们古代有很多的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都是建在安静的深山老林里面,过去读书人要潜心求学,他的思维要走得深走得远,一定要在安静的环境里头。“宁静致远”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人类的思维主要是靠意识流来进行,所谓的意识流就是我们在心中默念的语音流,我们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在思考的时候是用默念的语音流来思考。我们思考的过程就是聆听心声的过程,我们深入思考的时候特别害怕受到噪声的干扰,害怕受到有信息内容的声音的干扰。如果我们没有安静的书桌,就没有办法使我们的思维走得深走得远,我们就出不了大的思维成果、创新成果。

  现在我们的人居环境比过去恶劣得多,公共交通、电气设备的发达,使我们产生了很多高分贝的噪声源,像交通噪声、工业的噪声、电器的噪声,所以我们的声级分贝比过去高得多。现在各地环境保护的投诉案件,噪声的干扰经常是占第一、第二位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人居环境声环境的改善问题,要重视对13亿人民的听觉关怀。

  怎么样改善我们的人类声环境,首先要改善我们在室内的声环境。我们有好多是听音的场所,包括音乐厅、歌剧院、报告厅、会议中心,住宅也是要重点保护改善声环境重要的处所,我们要做好这些室内声环境的改善,做好隔声的设计和振动的设计,要做好专门的设计,使得我们很好地欣赏语言跟音乐的艺术。

  我们在城乡规划当中要做好防噪声的规划,这里面一个原则,无论是宏观、中观、微观,我们都要注意区分热闹区、缓冲区跟安静区。我们现在不可能把所有这些高噪声的设备都去掉,但是我们可以从规划设计里头注意区分声音的梯度,就是不要到处吵,吵的地方让他吵,有过渡区、缓冲区等等。我们有不少噪声的预测软件,可以很精确地描述我们的噪声图,包括空间、高度和广域的噪声度。还要做好室内声品质的设计。

  过去我们声学界对声学的研究主要重视声波作为物理现象的一面。重视声音的频率、响度,有所忽略声音社会学意义的方面,忽略了声波所携带信息对人感受的作用。目前国际声学界的研究范围,已经从传统的环境声学与建筑学向声景学扩展,而后者强调声音作为信息交流与文化传承主要媒介之一具有审美价值,强调人对声音的感受与评价,除了受声波的物理特性影响外,尚受到声音所携带的信息,即声音的意义以及听者的社会身份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声音到50分贝就应该要控制,但是听交响乐的时候80分贝才觉得过瘾,所以要考虑不同的场合。

  人类在长期进化的过程当中一直跟动植物为友,所以人类习惯并学会欣赏自然界各种的声响,包括风声雨响、泉流飞瀑、潮涨汐落等等,以及松风竹韵还有各种鸟唱虫鸣等等。

  目前国际上很重视声景学的研究,重视人居声环境的改善,声景的营造。各种重要的刊物和杂志,还有各种重要的国际会议都定期有声景的专题。

  伦敦、都柏林、斯德哥尔摩、安特卫普、里斯本、柏林等城市也相继大力推行声景行动。欧洲科技合作组织(COST)还建立了欧州城市和乡村声景联盟,由23个欧州国家以及7个欧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中国和中国香港)共60多个机构组成,参与者包括研究人员、建筑师、声学顾问、软件开发人员以及政策制定者;联盟项目从特定角度解释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声景多样性,强调必须采取新的多学科研究方法,促进跨学科、跨地区以及研究与实践的交融。

  声景的营造成为我们应对城市噪声,提升城市公共声品质的一个积极的手段。我们过去对噪声都是强调从物理上把它削减控制,现在我们认为这个声音也是一种资源,我们要区分不同的场合,有一些地方可以利用人所喜欢听到的这些佳音来改善这些噪声。

  例如在英国谢菲尔德市中央火车站站前广场,设计者用一道不锈钢雕“锋刃”,作为阻隔交通噪声的屏障,同时其面向广场一侧顺表皮流下清水,提供人们喜爱的流水声。广场上还建造一处喷泉,各种水景在此提供了一场声景“音乐会”,悦耳的水声有效地掩盖了交通噪声。建成后的实地调查表明,水声成为广场里最引人注意的声音。这一成功的声景实践案例揭示了使用更积极的手段对抗噪声污染的可能,使用声景元素可创造高文化价值空间、减少噪声烦扰度、提高使用者的愉悦感。

  柏林的Nauener Platz广场也实施了声景干预设施,包括沿一条主要道路安装的石笼墙,以减少道路噪声,同时设置了数个“音频岛”,集成了人们喜爱及需要的自然声音,不但帮助民众摆脱交通噪声的干扰,还使地域内需要被听到的声音得到重视。通过声景漫步和访谈法评估证实,民众在重新创造的新环境下得到了较好的声景体验。

  瑞典马尔默市中央广场也开发了St. Knuts Torg 声景干预项目,在广场上安装了用常春藤覆盖的屏障,通过扩音器增加森林的声音,形成一个改进了声景的“凉亭”。

  我们要注意噪声的控制,另外要注意声景的营造跟保护。声景要有地方特色,有历史特色,有民族特色,使得我们的声音环境能够更多样化,更为当地老百姓所喜闻乐听。

  声景漫步,实际也是我们欣赏声景的一种活动,一种旅游的项目,就是把一个地方有特色的这些声音景点串联起来,让人们去欣赏。

  我们要呼吁对人居声环境的关注,对听觉关怀的关注,重视声景学的研究,把声景的理念跟噪声控制相结合,创造良好的人居声环境,营造城乡美丽的声景。这也跟保留乡愁有很大关系。

  六、应当重视有关的“香景”的研究,努力营造有利于健康和审美体验,留住乡愁的人居香环境。

  香景有人翻译成smellscape,也可以成为“乡愁”。过去五感以视觉为中心,忽视了来自听觉、嗅觉以及触觉等其它感官的体验,从而给现代景观设计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缺失。

  20世纪80年代中期,加拿大地理学家Porteous借鉴“声景”(soundscape)提出了“香景”(smellscape)概念,将通过闻香体验到的景观称为“香景”。由于嗅觉体验与记忆紧密结合,以香味为契机容易唤起以往的记忆,因此,香景也与乡愁息息相关。香还具有提神和镇静等作用,从古至今,与世界上很多宗教仪式和活动密切相关,例如,佛教中的佛国国土就称为“一切香集”,可见佛教对香体验的重视。

  花木香气属于园林空间的记忆性景观之一,对于空间塑造和促进空间感知有重要作用。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花木香气作为重要的虚景,营造了园林的“象外之境”,增强了园林空间的感染力。

  在长期的造园实践中,中国传统园林积累了大量应用植物营造香景的丰富经验。纵观中国传统造园史,香景虽未形成系统的营造法式,但从造园的相关文献仍可以注意到,香景丰富了园林中的感官体验,使园林审美更富有层次。

  中国传统园林自滥觞之始,香景植物就是其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先秦、秦汉时期园林应用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芳草香木。《诗经》中就有关于梅、梧桐、苕(凌霄)、椒(花椒)、谖草(萱草)、萧(香蒿)、荷、蕑(泽兰)、勺药(芍药)、郁金(郁金草)等众多香景植物的记述。《楚辞•离骚》中亦载有众多香景植物。浓烈的香气衬托园林之宏丽、江山之壮观。

  苏州拙政园也有以香景为主题的景点,如远香堂、香洲、听香深处、雪香云蔚亭及月香亭,分别以欣赏荷香、白梅香与桂花香为主题。《红楼梦》大观园中也有蘅芜苑、稻香村等香景景点。明清江南园林应用梅、桂、竹等香景植物,通过“锄岭栽梅”“丛桂绕亭”“结茅竹里”等造景手法,营造出“香雪海”“天香亭”“竹香庵”等以梅香、桂香、竹香为欣赏主题的佳构不胜枚举。这些与诗画互渗、互为境界的植物香景,构成了园林良好的嗅觉环境。

  中国传统香文化对日本产生重要影响。鉴真东渡时带去日本很多香木和香草,既可以作为药用,也可熏香,品香文化开始在日本佛教人士和皇室贵族中盛行。平安时代日本人已经重视欣赏庭园植栽的香味。《源氏物语》里面出现了很多这些香木的花卉。

  目前研究香景文化和科技在国际上广受重视,日本环境省在2006年发布了一个《感觉环境的城市规划》,就列举了热、光、声音及香重要因素,着眼于香味环境的感官体验。

  各国的学者也分别对各自国家有特色的园林香景开展了很多研究,例如有人研究伊斯兰园林的气味等等,还有人研究中世纪末印度拉贾斯坦邦的花园香景,还有“拉比时期”对犹太花园和植物的文献研究,他们发现玫瑰花的香气是最有代表性的气味。

  还有研究18世纪的别墅花园“草莓山庄”,有人对花卉中的一些香气进行化学成份的研究,包括芳香醇、芳樟醇、顺式茉莉酮、邻氨基苯甲酸甲酯,二溴邻氨基苯甲酸甲醛等等。

  “气味漫步”是一种欣赏香景的方式。香的保健功能也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例如有人研究松树的纯林地的挥发性的物质怎么样使人产生舒适感。美国有一种康复花园,也是跟养生、跟健康有关的,他们研究里面的声光的元素,还有香的元素的作用。还有人研究松林的气味对大脑的活动跟自主神经系统来研究他们的变化,发现松林的气味有助于提高人的情感判断力和感染力,还有研究熏衣草对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所以香的文化也是一大块值得研究的,对于我们改善人居环境的品质,对于我们的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七、应当重视“光景学”的研究,使得光景学与传统的建筑光学和照明工程学相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人居光环境。

  光景学(Lightscape)是我提出的,属于视觉景观。它是一个很特殊的方面,由光源和光影的变化构成的景观,或者是光影、光源变化引起的强烈的视觉变化,这是单独列为光景。

  这也是构成乡愁的重要因素,注重光景的设计和营造对在人居环境规划设计营造中进一步强调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对具有历史街区传统的村落,我们现在在搞振兴乡村,各地在建设特色小镇,三景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考虑。对于旅游区和风景园林的光环境的设计与营造,具有特殊意义。

  光景可以分为自然光景与人工光景两大类,自然光景是由自然光源在一定环境中形成的光景,包括日光、月光、星光、极光、荧光以及磷光等等。人工光景是指主要由人工光源在一定的环境中所形成的光景。

  中国古代就十分重视光景的欣赏与营造。诸多文化典籍、营造实践及民俗传统都涉及光景。例如赏日就引起古今中外民众持久而广泛的关注。欣赏日出、日落极具美学价值。

  我为什么要提“光景”新概念跟创造“光景学”新学科,也是受到《诗经》的启发。我是先研究声景的,我写了一篇《诗经》中的声景观,发表在建筑学报学术论文刊物上,然后在研究《诗经》过程中发现有大量的描写光景的内容,所以由此及彼就提出了“光景”这样的一个概念。

  欣赏天光、湖光与雪光,还有极光。极光也是自然界非常精彩的奇观,我们古籍《山海经》有关于极光的记载,他叫“烛龙”,北欧的芬兰、挪威和冰岛都是欣赏北极光的好地方,极光是他们国家旅游很重要的一个景观。

  特别值得一提的光景是萤火虫所形成的,萤火虫这种动物对生态非常敏感,生态要是不好它是不会生存的。萤火虫其实在古今中外尤其对于儿童有很大的吸引力,杜牧的《秋夕》诗就有“阴落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日本东京郊外的辰野町,就巧妙的利用自然环境和林川优势,打造“萤火虫”童话公园,成为有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观赏。

  一个是赏火,火可以分为烛火跟其它的可燃物燃起的篝火火把等等。此种观赏烛光、火景的传统至今仍保留在许多少数民族,乃至包括某些地区汉族的民俗中,诸如“火把节”“篝火晚会”与“烛光晚会”等。

  再一个是赏灯,我们中国有很多赏灯的习俗,像中秋跟元宵都是赏灯的佳节,中国的传统上制灯的工艺非常高超,现在很多制灯的工艺失传了,我们过去的制灯工艺非常漂亮非常精细。有各种的灯,荷花灯、纸船灯、走马灯、孔明灯,不仅可以挂在建筑、庭院、树梢,还可以逐水漂泊。还有赏渔火,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班歌声到客船”,这里面有光景也有声景。秦淮河的光景,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有精彩的描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位于台北市东北郊区50分钟车程的九份镇,就提出“越夜越美丽”的旅游发展战略,当地的百姓沿着蜿蜒的山路,张挂错落的灯笼,形成老街温馨怀旧,流光异彩的夜景来吸引有客。离日本大阪79公里外的和歌山城,也利用当地的特产竹子,发展起主题节庆“竹灯夜”,在山城中心点亮8千多盏竹灯,摆放各种美丽的图案,形成令人印象深刻的独特光景。

  建筑中的光景很多,像哥特式教堂五彩玻璃的玫瑰窗,形成了建筑的光景。所以光景也是建筑设计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日本的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是一个运用光的大师,代表作“光之教堂”,在实墙上开设十字形的窗洞,让阳光从洞中射入,这是日本著名的建筑之一。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LED灯和激光、三维全息投影、激光水幕电影、音乐灯光喷泉、焰火、无人机等等,我们创造光的景观可能性更大,这方面也有很多可以创新的地方。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保护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利用新的技术推陈出新,创造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和景观。

  我这里还想说一下,我们提倡光景学的节能减碳的意义。过去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夜景照明,很多人叫“光亮工程”,这种工程有一点问题,当然促进夜生活商业繁荣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它过于强调亮度,这样一方面会干扰我们人跟动物的生理节奏。因为我们过去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动物也是基本上这样。晚上我们比较喜欢比较暗的环境。如果光景设计太亮昼夜不分,对人的健康有影响,还造成光污染;同时,对节能也不利,发电在能源里头占12%的比例,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节能减碳的话,要尽可能要减少人工光,要多用自然光。

  过去的照明设计还有一个问题是,比较千城一面没有特色,我们现在强调光景就是要把光作为一个景观的元素我们来欣赏,所以这个景观的元素就跟地方的特色、跟民俗的传统就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设计出有独特的光景,我们要挖掘传统、我们民俗的传统。

  另外我们强调光是欣赏,所以我们过去的照明有时候是为了工作、为了阅读、为了安全需要。但是我们作为光景学,我们是作为欣赏的一个景观,所以不是特别强调它的亮度跟照明,有时候我们还要降低这个背景的亮度。比如我们要欣赏荧光,萤火虫本身的光就很微弱,我们要欣赏星光,夜景要欣赏星光,这时候,就不能背景太亮喧宾夺主了。

  我们提倡光景学,要努力要求提高我们照明设计师的艺术、营造的水准,不光是人工光景还有自然光景,来改善我们人居的光环境,提升我们人居的品质。

  我刚刚已经讲了我们传统上有很多的景观都是三景合一。比如西湖,有声景,有“南屏晚钟”、“柳浪闻莺”;有香景,有“十里荷花三秋桂子”“曲院风荷”;还有光景,“三潭印月”、“平湖秋月”,都是三景结合。

  古典园林中,比如我们的苏州园林,也有“留听阁”“听雨轩”“听松风处”“听橹楼”等等这些声景,还有“雪香云蔚亭”这些香景,还有“听香深处”,这些香景,它也有光景,

  我们提出“三景”,就是要扩大我们的视野,使我们改善我们人居的品质。沿着这方面发展我们也可以创造出大量的,跟我们的设计、规划、材料这些都有关系的设计,比如我们要改善人工的采光,就要发明这种扩散光的一些构建,还是有反射光的这些遮阳设施,都可以发展。

上一篇:【来看】三明想考监理工程师证哪里 下一篇:铝合金门窗一线品牌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