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火狐体育网址:中国建筑师过剩了吗?

时间:2024-05-12 12:47:50   来源:火狐直播平台   作者:火狐体育网址


  最近总是有一种建筑行业不行了,设计院又欠薪了,奖金又打折了,甚至很多建筑师提桶跑路

  2015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曾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建筑师人数与国家总人口比例全球最低。虽然这个全球最低的结论是有些耸人听闻,因为他们也只统计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起36个国家,那些落后的欠发展国家明显没有在他们的视野当中。

  但即使只统计了36个国家,我们中国的建筑师人数比例真是小的可怜,中国只有每4000人一个建筑师。根据统计,除葡萄牙,丹麦,德国,比利时,西班牙和希腊等国都少于1000:1比例,大部分发达的西方国家这一比例基本控制在1000:1左右。其中意大利建筑师人数比例更是高得惊人:每414意大利人,就有一个是建筑师。

  当时这一比例数据公布,进一步加快了国外建筑师进入中国的脚步,西方建筑师高呼:大家快去帮助中国建筑师啊,他们太忙了,四千人才一个建筑师,他们超负荷工作,身体都要累跨了,快去解救中国建筑师!于是大家从2015年开始越来越多的项目中见到西方建筑师的身影,他们本着全世界建筑师联合起来一起帮助中国搞建设的国际主义精神,风风火火的加入到中国建筑师的队伍中。

  但是很快中国建筑师发现,他们来了之后,总是他们吃肉,我们喝汤。老外一个手稿几张效果图,露几次脸就能挣大钱,下面中国建筑师为了那些“奇奇怪怪”的建筑搞深化设计头发都累白了,跑工地腿都要跑断了。而到现如今肉少了,我们连汤都喝不饱了。

  于是我们逐渐开始觉醒,中国那些走在前列的事务所们学会了老外的招数,于是涌现出了无数比扎哈还扎哈的事务所,国企设计院部分建筑师也玩起来犀牛,各种异型建筑玩起来比老外还疯狂。中国建筑师可不是吃素的,凭什么我们喝汤让他们吃肉,于是就像其他行业一样,从模仿到超越似乎指日可待!而且很多城市的大型公建也不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必须“国际招标”了,国内设计院参与都必须绑定一家国外建筑事务所才能入围的情况越来越少了。

  不过这些公建都只是吸引眼球,真正中国大部分建筑师还是干着占比接近九成的住宅设计。民用建筑建设量占比90%的是住宅,而住宅的开发规模和模式实际上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决定需要建筑师的数量。其实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国家特殊的土地制度和住房开发模式,城市住房建设中不像西方国家存在土地私有、可以独立开发设计的情况。

  比较简单粗暴的举个栗子:一个20多万方接近的2000户住宅小区,最多两三个平面户型,立面也是统一模式,整个强排满足经济指标和货值最大化基本方案就能定形。这些工作中国建筑师一个3~5人方案团队就能解决,到后期做施工图的建筑师团队也只有3~5人(当然不包含结构水暖电),而且这个3~5人团队一年还不止做这一个项目。

  换而言之,3~5人的建筑师一年就配比了2000多户约一万人的住宅,加上建筑师几十年的职业周期,这个1:4000的神奇比例就实现了。而且中国建筑师就此习以为常了。

  这个比例为什么在国外建筑师看起来不可思议,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么大规模且复制性的开发,土地私有化制度下国外的规模小区数量远低于中国。比如邻国日本,大部分住宅属于“一户建”,简单粗暴的对比就是我们3~5人建筑师团队不到一年解决了2000多户的住宅,而放日本他们可能需要2000个建筑师去对应做“一户建”设计。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建筑师占人口比例1:4000,而国外建筑师比例通常在1:1000左右的原因了。

  很明显,大规模且复制性的住宅开发会越来越不能满足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在中国,建筑师都忙着搞大规模复制性的住宅开发了,满足逐渐多样化的住宅物质和精神需求的重任大部分落到了野生室内设计师手中。以前中国建筑师大部分都瞧不起做室内设计的人,把他们称之为搞装修的。但是,这些建筑师瞧不起的“搞装修设计的”却把室内设计费用了十年的时间提高了十倍,而我们建筑师们却成功的把建筑设计费用降低了百分之五十。

  虽然家装市场仍然充斥着免费设计的套路,但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的高知用户原意掏钱请专业的设计师了,这也是近十年来室内设计费用单价不断攀升的根本原因。我们的终极用户们没有选择建筑师的权力,难道还不能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设计师去做一下室内设计吗?所以这一被压抑的个性化需求被大部分非科班的“野生”室内设计师们满足了。而这部分野生室内设计师们所干的活很大部分在国外是建筑师的工作,私有化土地制度下“一户建”的设计大部分都是从建筑到室内一体化被建筑师解决了。

  为什么意大利建筑师的人口占比能到达400:1,大部分意大利建筑师的室内设计能力简直吊打国内建筑师,他们基本上占据了室内设计市场的一大半。

  如果把国内的“野生室内设计师”包含在内,我们的建筑师人口占比还低吗?据不官方统计,我国各类室内设计师人数约是建筑师的五到十倍,室内设计师人群到达了两百多万。

  2015年统计的这个每4万中国人一个建筑师的数据,也就是当年的中国建筑师约30万人,时至2022年这个人数事实上并未增长太多,仍然控制在约35万人以下。

  很多人会怀疑这个数据是否真实,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周围考注册建筑师的人数去估算一个比例,近几年每年包括注册建筑师的人数约5万人,在考人数约占行业人数的1/6~1/7比例,大约的建筑师人数在35~40万。接近40万建筑师人加200万室内设计师人群,我们的总建筑设计人群占比一下从1:4000到了1:800,这个比例一下子就接近了国外的建筑师占比了。

  这个占比也并不算高,为什么这两年特别是从去年底到现在,整个建筑设计行业进入了寒冬呢?

  正值毕业招聘季,今年整个建筑师岗位需求量陡然下降了50%,只有个别明星独立事务所招人需求还在稳定增加。

  很直接的原因是房地产这两年受三道红线影响资金链断裂,项目减少甚至停工的现象频发,导致很多民营住宅大厂都在忙着裁员降薪。民营住宅大厂们受这波冲击最大,住宅设计项目的回款很多都是商票,现金流出现问题是迟早的事。今年全国一批靠跑量的住宅设计公司,规模小现金流储备不足的已然解散不少。过年期间上海、成都两地做住宅的设计公司劳资问题几度冲上热搜,堪称大逃杀下的众生相典范。

  从整个建筑设计大市场范围来看,建筑师并没有过剩,只是产生了供需错配。2015年那一拨建筑师站队,很多都从国有设计院跳到民营设计院或房地产去捞住宅的快钱,而今年做公建为主的外资和国企收到的简历明显多于往年。

  传统主做住宅的设计公司也都开始向公建项目方向转移,有转学校的,有转文旅的,有转商业的,也有转乡建的,但这种业务转型短时间类很难带来稳定的业务量去填补原先大量住宅的空缺,新业务的适应也使得底下的建筑师们产生了活做得更累了但钱缺少了的强烈不适应感。前几年大厂住宅主创35-50万的年薪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了。

  光靠跑量的住宅项目,没有明确设计导向的设计公司和建筑师不转型坐等房地产回暖也是不现实的。今年虽然很多住宅设计公司哀嚎遍野,但仍然很多设计导向的建筑设计公司还活的很好,甚至在逆势招人。室内设计的需求甚至还在慢慢提升,不光是住宅室内,办公、零售室内需求旺盛,仅大型商业中心的室内设计需求有所降低。慢慢的,也发现周围有些建筑师开始转向室内方向了。

  总而言之,整个设计市场已经慢慢从跑量产能需求转向设计导向的慢工出细活了。以前开发商拿到地房子还没盖起就能挣钱的时代结束了。

  这时候设计产生价值的时代反而开始了,开发商不能躺着挣钱了,设计这一环必须要产生新的盈利点了。虽然项目变少了,但设计的价值开始被开发商重视了。

  以前跑量的设计公司和建筑师前面只有两条路:第一,深耕住宅建筑设计,往精细化和专业化的路上走,为开发商获取更多的商业价值,也为广大百姓创造更多精品住宅。第二,转型其他类型建筑,甚至往更广阔的乡建市场去。这两条路每一条都不简单,但每条路都要指向一条:回归设计本源!让设计创造真正的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如果不是爱好设计,这一转型阵痛恐怕会让很多人“提桶跑路”。

  那么对于设计公司领导层而言,除了及时调整策略之外,还应更多的与一线建筑师站在一起,以前靠接了一两个项目之后仍给一线人员甩手不管的方式肯定不行了,首先要树立公司的设计价值观和深耕设计流程。另外也不能还想着躺着挣钱让一线人员没饭吃,必须与一线人员站在同一战壕上,同甘共苦,否则一线设计人员会用脚投票。我们甲方爸爸万科老总郁亮都主动降薪了,并要求所有总部高管下沉一线。

  对于一线的建筑师而言,不能光会以前住宅的总图、立面、户型三板斧,要积极横向扩展能力圈。不学习不提升的建筑师是很难满足对设计品质有要求的开发商市场的,要让自己成为开发商离不开的大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画图工具。虽然现在中国建筑师还没有过剩,但随着房地产退潮,人均居住面积超过40平,这时候我们拼的就不是量了,而是质。

  很多建筑师觉得现在很难熬,甚至是近10年来最难熬的一年,但对于建筑师个人来说,现在的市场远没有到最差的情况。至少现在建筑学毕业还能找得到工作,很多还能选择到底是去地产,还是设计院,还是去考公务员。而对于建筑师核心骨干,你还吃到了几年地产发展的红利,有房有存款,如果不是杠杆太高,几年不工作也不至于还不起房贷。

  我们看看建筑师占比最高的意大利,在08年经济危机至今,大量的建筑师失业,一方面涌现了大量的会说英语的意大利建筑师跑去中国,而没有勇气出去的失业建筑师甚至跑去去餐厅端盘子。我想,中国建筑师远没有达到去端盘子的这种程度,我们建筑师人数还没有过剩,只是出现了走量时代催熟的建筑师。大部分西方建筑师从小规模建筑慢慢做到四十多岁才能接触到比较大的项目。而很多中国建筑师二十多三十岁就开始几十万方体量建筑在手,记得有个工作了几年的师兄去英国留学,说自己做过几十万方的建筑,周围的同学都投来惊讶和难以理解的眼光。这种催熟式的成长先天性是有很多缺陷的,在房地产走慢的时代我们要慢慢补齐这些短板,让我们的设计能力配得上建筑师三个字。

  不要觉得房地产下行,建筑师的天就要塌下来了。对比我们邻国日本,1990年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妹岛和世、西泽立卫、隈岩吾等一大批建筑师没有了前辈们大型建筑的机会,但硬是慢慢靠一些小项目艰难的走出日本,拥有国际性声誉。日本在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所谓失去的二十年内产生了多少位普利茨克建筑奖的获得者?他们并没有因为项目小机会少而沉沦,反而用小而精的作品征服了世界。

  这轮房地产市场调整之后,中国的建筑设计行业可能会越来越和欧美、日本甚至中国台湾靠近。大开大合的超速发展阶段慢慢结束,赚快钱热钱的资本和人都慢慢褪去。我们建筑师虽然没有过剩,但供需错配的建筑师要学会慢慢转型,想趁热赚快钱的建筑师们可能会撑不过阵痛期而自动“去产能”,最后留下的都是设计水平过关,也对设计有持续热情的人。

上一篇: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凯雷:中国建 下一篇:年轻人干工程监理有前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