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火狐体育网址:关注+卷首语丨南京老城南小西湖街区保护与再生(一期工程)

时间:2024-05-12 12:15:58   来源:火狐直播平台   作者:火狐体育网址


  改革开放 40 余年来,中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伴随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也形成了以增量为主的城市空间发展方式。党的十八大制定了新时代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2015 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20 年,中国明确提出 2030 年实现“碳达峰”与 2060 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下,我国城市发展已经由增量扩张为主,转入存量更新为主的新阶段。城市更新肩负着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资源盘活、遗产保护与再生、活力再造等使命,是实现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引擎。基于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综合优化目标,形成融贯城市与建筑相关学科、行业、专业的跨领域交叉研究与实践探索已势在必行。“城市建筑再生”(Urban Architecture Regeneration)成为新发展理念下的热点领域之一。2020 年 10 月,江苏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成立城市建筑再生工作委员会,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牵头单位,以期为行业内各企业提供交流互动平台,推动新发展理念下城市和建筑设计行业的转型发展,开拓城市建筑再生领域的新局面。城市生生不息,是一种生命有机体,需要从历时的维度,科学理解和把握其过去的积累、当下的状态和未来的走向;城市又是由多元要素构成的复杂整体,无论是城市更新还是既有环境的再生,都是一种城市进化的过程,其层级和类型的多样性构成城市建筑再生或更新的复杂状态,亟待从物质空间及其背后的政策机制和营建秩序等诸多方面展开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期待本期“关注·城市建筑再生”专栏能起到沟通信息、增加交流、促进城市更新事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南京老城南小西湖街区占地面积 4.69 公顷,是南京市 22 处历史风貌区之一。留存历史街巷 7 条、文保单位 2 处、历史建筑 7 处、传统院落 30 余处,是南京为数不多的较完整保留明清风貌特征的居住型街区之一。经过历史的变迁,小西湖街区的价值逐渐淹没于激增的人口和衰败的环境之中。改造前有810 户居民和 25 家工企单位,居住人口 3000 余人,人均居住面积约 10 平方米。2015 年,南京市规划局发起三所在宁高校研究生志愿者行动,探索保护与再生策略,经专家评审,确定由东南大学团队承担规划设计,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负责项目实施。项目组在居民意愿和逐户产权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规划编制、政策机制、遗产保护修缮、市政管网、街巷环境、参与性设计建设等一系列创新性探索,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持续推进“小尺度、渐进式”保护再生路径。目前已腾迁居民 443 户,保留原居民 367 户,搬迁工企单位 12 家;完成市政微型管廊敷设 600 米,街巷环境整治 3180 平方米,文保和历史建筑修缮 6 处,公共服务设施改造 9 处,消防控制中心 1 处,示范性居民院落改造 3 处,总建筑面积约 12000 平方米。小西湖街区保护与再生项目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宗旨;以历史文化保护为前提;以“小尺度、渐进式、管得住、用得活”为基本理念,探索整体覆盖的保护体系、动态有序的协同机制、张弛有度的规划方法和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综合实现小西湖街区整体保护、设施改造、活力激发、持续更新、合作共赢的多元目标。

  (2)张弛有度的规划方法,支撑了小尺度渐进式、合作共赢的可持续改造进程。

  (3)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完成了“一户一策”的改造示范,创建了“微型管廊”技术。

  (4)动态有序的参与机制,开辟了政府平台、社区居民、设计团队协同融合,调查研究、政策制定、规划设计、控制引导、市场运作多元互动的工作模式。传承历史文化、改善人居环境、激发城市活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城市更新行动的核心任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城市更新工作的根本动力所在。小西湖街区的保护与再生工作贯彻人民城市理念,是南京历史地段“小尺度、渐进式”保护再生工作的一次成功探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项目团队在参与这项工作的进程中,以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为初衷,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与各相关部门、单位、居民团结合作,践行了新时代建筑学人的使命担当。作为一场没有终极的实践活动,小西湖街区的保护与再生仍然在路上。

  “十里秦淮”是南京的母亲河,与中华路构成南京城市起源发展的关键轴线,其沿河地段将成为南京市全域旅游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老城南整体复兴的重要纽带。西五华里指 “十里秦淮”的西半段。现状河道狭窄,两岸用地权属复杂,公共认知度偏低,临河开发建设范围局促。城市设计依托既有历史遗存与历史信息,从老城南整体保护展示的角度,串联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及生活服务设施,积极塑造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线路,提升旅游配套设施品质,同时完善民生服务设施。

  在城区层面,提升西五华里与老城南及东五华里的整体关系,建立特色路径整合滨河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在地段层面,结合交通评价优化道路结构、传承历史街巷空间尺度、结合历史解读与商业策划明确功能业态布局,并建立“虚拟地块”有效延续城市传统肌理;在滨河空间层面,建立公共开放、水陆交融、立体衔接的慢行系统,并基于对南京传统建筑要素特征的研究,塑造兼顾传承与创新的滨河风貌,提升空间环境品质与活力。

  基于“地块”和“虚拟地块”,延续传统肌理,并通过图则编制转化为规划管控语言

  民国时期及以前,沿秦淮河两岸的土地大多划分为狭长形,沿垂直河道方向并列排布。这种地块组织模式也是传统 “河厅河房” 建筑的内在控制准则。随着两岸建筑征收,地块合并为平行河岸方向展开的带状城市建设用地。在南京内秦淮河西五华里滨河地段城市设计中,通过“虚拟地块”的设计策略将带状用地细化为符合传统地块组织模式的小地块序列,进一步对地块内建筑布局模式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南京老城南历史肌理的延续。并将该成果融入地块城市设计图则,在地块层面上对内秦淮河沿岸传统“河厅河房”建筑的传承和创新设计提出控制和引导。

  “十里秦淮”自秦汉时期就是南京居民生活的中心地带。城市设计对于设计地段内部及周边的文物保护单位按照相关保护规划要求进行严格保护;对场地现存的非文保单位建筑,逐一谨慎研究并核定其处置方式,并通过专家咨询会进行论证。对于滨河空间,在传承明清秦淮河房屋特征的同时,结合实际建设条件,局部降低驳岸标高提高亲水性,局部设置滨河步道与广场提升滨河空间的公共性,同时优化滨河界面及历史街巷界面尺度。

  基于历史街巷格局、景观视线、各类人群活动需求,合理布局街区及地块内部开敞空间

  城市设计根据 1931 年《首都道路系统图》中的历史街巷信息、周边重要景观视线及重要公共建筑分布,确定街区及地块层面的视廊、广场等开敞空间位置。如新桥 - 甘露桥段落中含有文保单位与现状小学,城市设计建议结合小学校园前空间需求形成开放的滨河绿地广场及码头,为学生及家长、本地居民、游客提供接送等待和游赏空间。周边新建建筑可结合文保,提供文化展示和休闲服务。历史巷道与现状主要视廊、广场叠加,控制滨河建筑地块最长段落间距约 40 米。至 2020 年,设计范围现场已根据城市设计成果中的相关控制引导要求对部分文保建筑进行修缮工作,对城市设计建议保留的非文保建筑进行保护和初步改造,对部分河岸和桥梁进行景观优化。目前,业主方正在依据城市设计的要求,结合商业策划建议,开展各地块建筑设计工作。UAL 作为建筑设计承担方之一,已投入到可实施的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工作中。

  项目面积:用地面积 12.47 公顷,核心保护范围 8.3 公顷,修缮建筑面积 38550 平方米

  江苏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古运河北岸,街区东西长 400 米,南北长 200 米,占地约 9 公顷(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处、省级文保单位 5 处、市级 6 处,39 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自明代起,依托运河逐渐形成了名人雅士的聚居地,数百年来孕育了江南书香地的文化,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城市变迁中留下了丰富的层叠的历史信息,是常州为数不多的保存有重要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的地段。青果巷先后走出了百余名科举进士,孕育了唐荆川、瞿秋白、周有光、赵元任、史良、刘国钧等诸多名人,有着“江南名士第一巷”的美誉,整个街区浓缩而又真实地承载着明清以来常州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建筑艺术、城市面貌、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信息,是常州历史信息的载体和城市传统风貌的“标本”。已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是彰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支撑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载体。

  青果巷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运河文化、名人文化,是人们认识常州历史、体验常州文化的载体,也是维系当地社区共同文化生活和情感归宿的纽带,具有相当重要的情感意义,也对常州历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青果巷拥有比较完整的明清传统居住区的建筑空间格局,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对比于周边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街区,青果巷的建筑还保留着传统的形式、空间、立面和细部装饰等,具有独特的传统特征与特色。保护修复前的青果巷建筑老旧、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口密度过高、风貌完整性不足。通过各方协同,历时六年多的修复工作,保护了青果巷的历史文化遗存与整体风貌,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保持了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活力,实现了青果巷社会生活的延续,使衰败的历史街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此,我们展开了一系列工作:

  首先,深入调研,对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的用地现状、历史文化遗存、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状况、人口与社会经济、历史功能、历史要素、建筑格局、街巷演变、街区肌理演化,以及街区内现存老建筑的年代、层数、质量、结构、风貌和用地权属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同时,通过多次组织居民及专业机构和专家进行座谈与咨询,以及现场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广泛征询公众的意见。

  第二阶段,街区中传统木构建筑是主要的遗存类型,新的、旧的、不同保存状况、不同历史时期的建造和改造活动层叠在一起,辨析现状,还原历史,尤其是还原历史的变迁是保护聚落遗产的重要原则。基于此原则,对青果巷的老建筑质量和风貌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形成四种区分明确的老建筑保护与整治方式——修缮、维修改善(保留结构形式)、整修改造(保留平面肌理)以及拆除清理,并确定每种方式所适用的范围。

  第三阶段,全面收集常州地区传统居民建筑的风貌和工艺特征,并同步编制了《常州市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用于指导整个城市历史街区与老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导则》首次对以青果巷为代表的常州地区传统建筑特色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分析,科学系统地分析特征要素,总结和提炼常州传统建筑特色。选取实例对建筑平立剖、大样进行精细测绘,通过对数据、照片的分析归纳总结常州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结构体系、梁架构造、砌筑工艺、装饰细部等典型特征,方便非专业人员了解本研究,增强研究成果的普及型和适用性。

  第四阶段,以青果巷的保护与修复为契机,从木结构和墙体加固、提升防火能力、提升功能转换灵活性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兼顾历史保护与永续利用的老建筑保护与修复适应性技术的研究。以《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指导,编制《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消防设计及保障措施方案》,明确历史街区兼顾保护与利用的适应性技术措施,江苏晋陵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组建由专职消防安全员、兼职消防安全员、义务消防安全员和商户消防安全管理员组成的网格化青果巷消防安全队伍,配备特殊消防专用设施及装备。成为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并落实消防审验管理工作的示范案例。

  修复后的历史街区保护了青果巷的历史文化遗存与整体风貌,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使街区焕发新的生命力。2019 年 4 月 29 日,青果巷街区一期正式对外开放。除了风貌建筑与名人故居展馆外,全新的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还以文化为核心元素,植入了涵盖非遗、文创零售、民宿客栈等特色业态,以更具时尚感和体验感的形式,做好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青果巷开街以来,极大带动了常州老城区消费活力,年游客量达到 500 万人次,极大带动了常州老城区消费活力。街区在 2019 年荣获“省最美运河地标”“省级餐饮质量安全示范街(区)”“省级高品位步行街培育街区”“省级文旅夜间消费集聚区”“江苏‘运河百景’标志性运河文旅产品”等荣誉称号。

  南捕厅历史城区位于南京市中心区,南北向城市主轴线西侧,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板巷示范段位于该历史风貌区核心部位,用地面积约 1.1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 1.8 万平方米,用地东侧毗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宅第”。用地内各个时期的建筑复杂多样,保留有 8 处不可移动文物、4 处推荐保留的历史建筑、若干风貌不协调的现当代建筑、一般风貌的危旧民居,是南京有代表性、有特色的历史风貌区。

  大板巷示范段现状存在诸多问题:房屋多已老旧,有安全风险;街区开放空间较少且缺乏管理;街巷环境脏乱,空间品质低;道路可达性差,缺乏停车设施;无完善的市政系统等。为解决上述问题,改善人居环境,传承历史文脉,塑造城市特色,大板巷示范段于 2015 年启动更新改造,拟打造成为以历史街巷为载体,以市井生活为依托,传承传统文化,面向未来多元需求的历史风貌街区。

  本项目位于评事街历史风貌区核心部位,内部保留建筑复杂多样。项目组以历史研究及现状调研为基础,拟定了四大设计策略,并通过一系列创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保障设计意图得到高效执行:(1)整体保护,因房施策:对地块内建筑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建筑确定差异化的更新设计手段。(2)能保则保,应保尽保:保持街区传统街巷肌理和尺度,保持街区特色风貌,保留历史信息,保留传统生活方式。(3)改善人居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改善街区交通环境,管线综合设计,完善街巷景观及标志系统设计。(4)活化利用,公众参与:布局有文化属性的特色业态,吸引南京传统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入驻,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特色活动,吸引公众参与。兼顾 “十里秦淮”历史价值和当代公共生活需求,传承与优化滨河空间特征。

  经过对街区历史信息、用地性质、风貌现状、建筑年代、建筑质量等多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将现状建筑主要分为四类,并针对不同类型建筑确定差异化的更新设计手段:

  (3)风貌不协调的现当代建筑(整治:仍保持现代风貌的前提下,与周边环境协调设计)。

  (4)一般危旧风貌的民居(改建:按照南京市近代民居的典型式样更新改造)。

  (1)保持街区传统街巷肌理和尺度:形成自然、丰富的院落肌理,延续原有街区历史格局,保留历史原线)保持街区特色风貌,修缮文物建筑及历史建筑;整治风貌不协调的近现代多层建筑,进行原址原尺度更新设计,不改变原有高度和轮廓;改建一般风貌的危旧民居,层数控制 2 层为主,檐口高度不超过 7 米,在立面上与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尤其是东侧与国保单位“甘熙宅第”相邻的建筑立面,严格按照南京市近代民居的尺度和典型式样进行改造,形成风貌协调的街巷空间。

  (3)保留历史信息:通过调研及分析,研究归纳建筑样式、符号、铺地材料和方式等,形成南京传统特色的模式语言,落实到建筑设计中。保留街区内古井、古树及街巷地名。

  (4)保留传统生活方式:对传统院落空间与生活方式进行保留,对街区内传统民俗、传统技艺进行保留及传承。

  (1)从街区层面着手,改善街区交通环境。通过对整个南捕厅历史街区进行分析,进一步优化基地交通体系,并确立了交通组织的主导思想:人车分流、动静分区、快慢分离、立体分层。通过有效管理,实现进出分离,同整个城市路网交通体系有机衔接。本项目作为整个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设计依据街区交通组织的主导思想进行设计。

  (2)管线综合。对街区管网进行综合设计,管线下地,统筹安排各专业管线排布,节约空间的同时便于长期使用及维护。

  (3)完善街巷景观及标志系统设计。本次重点对大板巷的地面铺装及亮化系统进行了专题设计;对于绿色植物的搭配进行了选取,主要采用本地植物,兼顾乔木、灌木和草地的搭配;对整个街区的标志系统进行了统一改造,确保游人不迷路;对亮化照明和配套服务体系也做了专题研究与设计。

上一篇:近4000㎡30天建成主体轻盈低 下一篇:最新监理工程师历年考试真题库及模